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,也是基层群众自治必须遵循的原则。平定县石门口乡坚持党对基层治理的全面领导,强化系统治理、依法治理、综合治理、源头治理。坚持因地制宜,分类指导、分层推进、分步实施,坚持共建共治共享,建设人人有责、人人尽责、人人享有的基层治理共同体。

借鉴“枫桥经验”,石门口乡积极探索基层治理创新实践,建立“治安联防、矛盾联调、问题联治、事件联处、平安联创”的新机制,形成“党政引领、依靠群众,源头预防、依法治理,减少矛盾、促进和谐”的基层矛盾纠纷化解新格局,最大限度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。
义警队身边人管身边事,实现矛盾不上交。石门口乡始终秉持“一切为人民”的理念,结合实际情况,积极争取多方支持,先期组织各村、企业组建了一支70人的义警队。该义警队以打造共建共治共享乡村治理格局为落脚点,在疫情防控、反诈宣传、化解矛盾等方面默默贡献力量。
警力有限,民力无边。在石门口乡党委、乡政府的领导下,结合辖区实际,确定村级义警队由40人组成,在较大的村选出4人,人口较小的村选出2人。企业义警队按照企业职工每50人配备2名义警进行组建,共计30人。
石门口乡组建义警队伍,制订了操作性强的任职要求、工作规范、工作职责等,派出所负责对各村、企业义警队人员进行业务指导,包村民警每周下村时间不少于5个小时,与义警队联合进行入户摸排巡逻工作,把民警由“办事员”变成“组织员”“指导员”。
石门口乡桥头村的穆宏斌,是经过层层审查,第一批符合义警招募的队员。本来就热心公益的他,成为义警队员后,干劲更足了,入户反诈防骗宣传有他的身影,化解邻里纠纷的现场有他的智慧。对于队员们来说,能够加入义警队,不仅仅是一份荣耀,更是一份责任。他们来自于各行各业,遍布每个村落,与警方形成合力,共同为辖区治安防控出力献策,使得治安触角有效延伸,把平安网织得更加紧实。
“义警队巡逻必须亮警灯,每周巡逻不低于2次,每次巡逻不低于1个小时。义警队的成立,极大地提高了群众见警率,使警民关系更加融洽,群众法治意识更加牢固,社会治安更加稳定。”石门口乡乡长段彦兵说。
“移动警务驿站”关注民生“小疙瘩”,实现风险化解在基层。石门口乡在实现辖区“一村一名辅警”警务模式基础上,组建由民警+治保+网格员+义警不少于8人的摸排调处队伍,成立以村为单位的“移动警务驿站”,大力开展“随手调”工作,对日常走访、摸排中发现的家庭、婚姻、邻里、经济、赡养、拆迁等纠纷进行提前化解,实现群众复杂矛盾“诉求有人管、问题有出口、全程无堵点”,确保群众各类矛盾纠纷化解全覆盖、零障碍。
在日常工作中,发现矛盾后,义警队员或网格员及时将情况上报“移动警务驿站”,调解人员第一时间到现场调解。通过向当事人了解事情经过,及时召开调解会议,分析矛盾纠纷形成原因,确定调解思路及方案。同时,调解员两两分组,结合纠纷事由给双方当事人讲解相关法律法规、规章政策,直到矛盾得到化解。
“移动警务驿站”充分发挥人熟地熟、情况清、底数明的优势,协助公安、司法,管理重点人员,收集情报信息,化解矛盾纠纷,消除安全隐患,开展法律宣传等工作。遇有突发事件,“移动警务驿站”人员可就近开展先期处置,与派出所防控力量形成互补。
“警民司”调解在现场,实现矛盾纠纷依法化解。在“移动警务驿站”矛盾纠纷化解的基础上,石门口乡围绕“小事不出村、难事不出乡”工作目标,由乡综治中心牵头,组建了由综治、妇联、信访、派出所、司法所等部门组成的联调委员会。同时,综治中心根据情况需要,联系司法行政干警、法官、公证员、律师加入联调委员会,建立“诉调对接+司法确认”工作机制,确保调解协议具有强制执行力。
按照“政府主导、公众参与、司法确认”原则,石门口乡组建人民调解员队伍,变矛盾纠纷“要我调”为“我要调”,实现综治公安司法无缝对接。同时,建立风险隐患评估研判、信息共享协作机制,将矛盾进行分类、分级调处,形成有问题随时沟通和每周五定期沟通,最大限度将矛盾纠纷调处在现场,解决在始发。
“联调委员会以实现矛盾不上交作为人民调解工作的重点,全面开展社会矛盾纠纷排查工作。乡综治中心牵头,每月召开矛盾纠纷分析例会,分析和排查不稳定因素,每季度组织各村调委会召开一次调解工作例会,每年组织人民调解员培调班,不断提高调解人员的调解技巧及处理问题纠纷能力。”石门口乡党委书记申文军介绍说。
石门口乡通过及时排查、有效调处各类矛盾纠纷,形成了各方齐抓共管、群众积极参与的社会综合治理新局面。今年以来,已化解各类矛盾纠纷14件,计划到2022年底,全乡信访量比2021年下降25%以上,切实推进基层治理能力提升。
关键词:
平定县石门口乡
共建共治共享
乡村治理新格局
基层治理
(责任编辑:l001)